{dede:field name='typeid' function="GetTopTypename(@me)"/}
{dede:field name='position'/}
“补血”60亿元老牌险企中华财险艰难闯关
发布时间:2025-01-17 06:23:04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2023年其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和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分别为203.86亿元和126★★.06亿元★★★,主要系2023年受“杜苏芮★★★”台风、河南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承保受灾地区的财产险业务发生了较多的赔付支出★★★,带动整体赔付支出增长较为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大股东中融新大陷入债券违约★★★,已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其持有中华财险的股权亦处于被质押及冻结状态。

  2021年和2022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557.16亿元★、603.43亿元★,同期净利润为4★★★.47亿元、10.88亿元。

  2024年三季报显示★,中华财险注册资本146★.40亿元★,已多年未进行过增资★★。

  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557.40亿元★,同比增长4★★★.26%,原保费市场占有率为4★★.27%★★;受承保端及投资端双重影响,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75亿元,同比下降22★★★.08%。

  「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注意到,中华财险2024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2.62%★★★,较2023年末的196.32%下降了15★★★.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8.28%,较上季度下降了7.58个百分点。

  联合资信在报告中称★,从投资资产质量情况来看,近年来该公司底层资产涉及房地产行业的非标资产出现风险,由于公司已采取抵质押措施★★,因此尚存一定的计提减值敞口。

  接下来,中华财险将如何发挥传统优势,走出当下困境?「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2020年,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因不服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定★★★,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被驳回,维持原裁定。

  与泸定县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的保险合同纠纷,诉讼标的金额高达3.01亿元;与怀化宏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合同纠纷,标的金额为1★★★.27亿元。目前两则纠纷均处一审状态★★★,损失金额无法确定★★。

  历年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得益于业务的发展及成本管控能力的增强★★★,中华财险净利润实现较好增长,盈利性指标亦有所提升。

  整体来看,中华财险保险业务保持稳步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排名稳定在行业前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从2024年整体经营情况来看,其在投资资产质量、盈利稳定性★★、内控层面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但在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同质化竞争加大背景下★★★,车险业务实现增长但增速较缓★★,2023年公司实现车险业务收入281★★.98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的43★.22%。

  联合资信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华财险信用保证保险分别为:4.2亿元、4.18亿元、3.11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

  2024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中国东方通过中华联合保险集团间接持有中华财险87★★★.93%的股权。中融新大集团为中华财险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79%,其余九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2%。

  随着保险业转型进入深水区,行业的发展以及对监管对于偿付能力要求提高,让险企在2024年掀起了一股“发债潮”。

  但从上述民事判决书来看,虽然已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中华财险仍在为当初的激进行为买单。

  非车险业务中★★★,农险为中华财险传统优势业务★,是公司的第二大险种。2023年公司实现农险保险业务收入166★★.01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的25★★★.43%,较去年上升1★★.67%。

  此次纠纷的另一方为杭州惠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诉讼标的金额为0.94亿元。

  但2023年,中华财险净利润水平有所下降★,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年报数据显示★★★,中华财险保费业务收入652.83亿元,同比增长8.18%;净利润却较2022年下降38.13%,为6.73亿元。

  然而★★,融资类信保业务隐患巨大★,保险公司难以掌握投保人信息★★★,承保质量下降★★,赔付率不断升高★★;相关承保业务存在虚假、诈骗等风险,造成后续理赔环节出现诸多民事纠纷。

  中华财险表示★,本次资本补充债券的成功发行,后续将显著提升中华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增强中华财险的资本实力。

  中华财险在公告中称,对于此判决结果★★★,公司将按判决履行赔付义务★,不断强化内控建设,切实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2006年6月,原中华财险整体改制为中华控股★,并于当年12月发起设立新的中华财险。2017年2月★,中华控股更名为中华联合集团,中国四大AMC机构之一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为其实控人★★★。

  2024年10月16日,中华财险披露一则重大事项,公告称★,公司因信用保证保险纠纷案件于2024年9月29日收到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的民事判决书。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2024年三季度末★★★,财产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1.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3.9%。

  近期,财险行业老五——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财险)发行60亿元资本债★★★,并获监管批复★。

  中华财险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冠名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始创于1986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冠名★★★“中华★★★”★★★。

  「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发现,就在中华财险与杭州惠金发生纠纷期间,原银保监会在2020年4月发布的通报指出,2019年5月以来★★,中华财险保证保险投诉集中爆发。

  2024年8月1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中华财险的财务实力评级进行了下调,由A-降至BBB+★★★,展望维持稳定。这一调整是对3月份惠誉将中华财险的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的后续行动。

  融资类信保业务曾是备受财险公司青睐的非车险业务之一。该业务是由保险公司为借贷★★、融资租赁等融资借贷合同的履约信用风险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种保险。

  从当前主流资金补充渠道来看,增资和发债是当前保险公司★★★“补血★★★”的两大利器★★。

  2024年12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中华财险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的批复,同意中华财险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60亿元。

  评级的下调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惠誉认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宏观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东方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将持续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中国东方不太可能对中华财险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这将导致中华财险的评级不再因中国东方的所有权而获得额外的加分★★★。

  虽已走过近40年,但在刚过去的2024年中华财险风波不断:惠誉下调其评级、保证保险业务★★★“踩雷”……这家老牌财险公司将如何发挥传统优势、走出当下困境★★,成为业界的一大关注点。

  其中★,中华财险存在三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中★★★,有一条便是“与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相关规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从营收支出项来看★★,近年来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中华财险赔付支出呈增长趋势,2023年赔付支出477.07亿元★★★,较2022年大幅增长20.5%★。

  成本管控方面★★★,2022年得益于良好的费用管控,中华财险综合赔付率和综合费用率下降带动综合成本率降至99.48%,承保端扭亏为盈。但2023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其综合赔付率上升带动综合成本率回升至100.36%。

  2024年以来,中华财险新增了两笔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及信托计划违约★★★,实质交易对手仍属房地产业★★。联合资信认为,考虑到该公司非标资产底层多涉及房产行业,抵质押物多涉及房产及在建工程★★★,在宏观经济弱复苏、房地产市场行情疲软的行情下,公司投资资产面临一定信用风险管理压力。

  据中华财险官微发布消息称★★★,本次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期限为5+5年,票面年利率为2★.47%★。参与认购机构数量超70家,参与认购机构包括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各类机构,认购金额倍数达计划发行规模的3.6倍。

  事实上,近年来中华财险主要通过利润留存补充资本★★。但进入2024年★,中华财险增收不增利态势加剧。

  联合资信在报告中称★★★,由于融资类信用保证险风险相对较高,近年来该公司未再主动开展,存量融资类信保业务风险基本化解完毕,业务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

  不过农业保险承保业绩,易受到高频率与天气相关的灾难索赔的影响。惠誉评级报告指出,这对中华财险的长期财务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裁判文书网显示,2019年★,双方因中华财险承保的一项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产生争议,杭州惠金起诉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要求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向银行支付相应的赔偿款项。